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4-03-04 中国发展网

陈军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发展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全方位把脉定向、把舵领航。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

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三地一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安徽始终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以及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农业强省、生态强省、人才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七个强省”的奋斗目标,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71万亿元,增长5.8%;粮食产量830.16亿斤,再创新高。

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推进。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

一是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大。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功能持续增强,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肥先进光源等重大项目开工,深空探测实验室实质化运行。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8%、总量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54%、总量居全国第7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户、总量居全国第8位。

三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揭榜国家新一轮“全创改”任务5项,累计承担16项、居13个试验省市第3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全面推开。

四是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高水平推进“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建设,设立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新入驻科技型企业846家、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

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赛道,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新三样”爆发式增长。围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出台指导意见、若干政策,在全国率先立法促进集群建设。2023年汽车产量249.1万辆,占全国的8.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占全国的9.1%;光伏制造业实现营收超2900亿元,升至全国第3位;锂离子电池制造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增长15%左右。

二是十大新兴产业全面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2.9%,相关工作连续7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倍以上,柔性显示产业产值增长1.9倍,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200亿元。

三是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促进商贸流通等政策举措,举办“徽动消费”系列活动,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9%。实施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项重大工程、加快供应链创新应用行动计划等。

四是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启动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42.7万亩,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36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12家、居全国第2位。6家单位入围第四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数量居全国第1位。

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坚持持续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开放,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活力。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深度进军。启动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组建安徽省粮食产业集团、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高效办理民营企业家恳谈会清单事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9.7%。

二是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启动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首批29项改革全省复制推广,“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均列全国前10位。全面推行极简极速极便审批,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三是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2023年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合肥中欧班列发运量增长13%。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

四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高水平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出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会,合肥、芜湖市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7+3”皖北结对合作园区实体化运营,沪皖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康养基地落地广德。

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拓展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的转化路径,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编制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创建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

二是夯实绿色发展本底。成功入选国家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试点,亳州市、合肥高新区纳入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实施用能预算管理,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诊断入选全国“双碳”典型案例。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步伐,淮南、阜阳等市探索“沉陷区治理+渔光互补”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安徽篇章。2024年,安徽省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扣“三地一区”战略定位、“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做好“三个统筹”,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进一步夯实“稳”的基础。安徽将以稳为主,全力筑牢经济增长基本盘。

一是把投资和项目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落细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深入实施“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开展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品产业投资,拓展医院住院设施改造提升、养老保障服务等民生领域投资空间。继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完善实施促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消费新场景培育计划,协同开展重点领域促消费精品活动,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农商文旅发展。

二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夯实农业生产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产粮大县农田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基本依托,因城施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试点建设,推进“三大工程”,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增强“进”的动能。安徽将以进为先,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是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全省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加快建设“7+3”产业合作园区等。

二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一体建设。建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扎实推进人才兴皖工程,深入实施江淮英才培养计划和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行动,推进江淮战略帅才引进项目,支持建设若干科教融合学院,加快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乘势而上壮大汽车“首位产业”,支持汽车“皖军”做强做大,提升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运营质效,谋划“1+N”场整零对接活动,推动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进一步树立“破”的勇气。安徽将以“破”为要,全力解决经济增长中的梗阻。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方面,更高标准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二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向海而兴广阔空间。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市场开拓,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稳定和扩大机电产品、“新三样”等优势产品出口,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投资布局,衔接争取中欧班列(合肥)增点扩线。

进一步提高“立”的质效。安徽将以立为本,全力增强经济增长感受度。

一是加强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国家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试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增强能源保供基础能力,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扩面提效。

二是着力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动“民声呼应”提质增效,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用心用情办好50项民生实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健康安徽建设水平。联动稳就业扩增收,将返乡入乡创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以工代赈、水库移民等工作有机结合、一体推进。

【责编: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