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部长通道”开启!4位部长答问

2024-03-05 中国发展网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接受了采访。

360截图20240305223852865

鼓励把一半以上基础科研费用

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

阴和俊介绍,去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出现了一片新的气象。从投入看,全年研发投入超过3.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1%。

阴和俊表示,2023年,我们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产,C919大飞机实现了商业化的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这“新三样”去年的出口,每一样的增速都非常喜人。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我们国家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阴和俊表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赶早一点、宽松一点、面宽一点、跟得紧一点,帮助他们尽早熟悉科研、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把握方向。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把一半以上的基础科研费用投到35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中,把对青年人的培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下一步,要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努力为青年人加快成长、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在工作上,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在生活上,针对他们的“急难愁盼”,动员各方共同努力,围绕薪酬待遇、身心健康、家庭生活等重点关切,努力解决后顾之忧。

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

李国英表示,2023年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聚焦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四大水问题,实施41014个水利项目,为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李国英介绍,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任务集中反映在“纲、目、结”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国家水网之“纲”。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这四大水系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这三条调水线路为骨干,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二是织密国家水网之“目”。根据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自然河系为基础,以引、输、排水工程为通道,形成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水流网络。三是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在自然河系和重点引调水工程的衔接处,兴建具有控制性的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以此来提升国家水网水资源调控能力和水资源供给能力。

李国英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国家水网,实现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目标,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去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唐仁健表示,去年我们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还是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再创了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谈到今年的粮食生产,唐仁健表示,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稳面积。这是基础、是前提,这两年面积潜力已经挖了不少,但是有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撂荒地可以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的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第二,提单产。把很多技术集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原来搞的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的提升。

第三,优服务。把小农带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主要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今后重点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另外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的公司企业,这样构建起一个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多种粮、种好粮。

第四,强政策。今年已经定了几条大的政策,一是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二是三大主粮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行全覆盖。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同时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中央企业怎样发展?三个字概括

张玉卓用三个字讲了今后中央企业怎么样发展。第一个是“源”,技术源头;第二个是“升”,产业升级;第三个是“态”,产业生态,合起来就是“源”“升”“态”。

技术要有来源。张玉卓表示,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方面,大量的大科学工程、大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业,做得还比较好。但是在“立地”,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去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了600亿元,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仍然不够。国资委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好国外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较多,现在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未来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是创新生态,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追求规模、脱实向虚挣快钱等,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王希学)

【责编:王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