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金点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2024-03-0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3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红旗招展,庄严宏伟。本报前方记者鲍筱兰/摄

3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红旗招展,庄严宏伟。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前方记者鲍筱兰/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罗勉  皮泽红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5年来,珠江两岸、南海之畔,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在崛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如何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如何把握大机遇、写好大文章,是2024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共同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丰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佐姣表示,大湾区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最关键的是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香港与广东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高佩璇表示,香港现在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最大的出路和发展的希望,“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要把深圳也一起带进来,使香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北部都会区应当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战略平台形成联动,吸引创科、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促进新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香缤集团董事局主席、香港双建同心协会会长许明金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建设工程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西勤认为,粤港澳三地在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专业协作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执业资格互认、协调税制差异等“软联通”。

促进粤港澳产业领域深度融合

大湾区如何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也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实德环球集团副主席马浩文表示,他关注内地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认为内地与香港合作打造金融领域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发展中国版通用人工智能,利用香港国际平台的优势,能让中国版通用人工智能服务走向国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建议,在大湾区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对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创新全链条进行赋能,更好提升大湾区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前景广阔等优势,推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科技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粤港澳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但目前在研发侧重点、协同度、要素跨境流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可慰建议,建立大湾区生物医药实验室共享资源信息系统,打造高水平生物医药产学研集群,加强粤港澳三地的人才联合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建议进一步促进湾区内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的互通互认,推动“健康湾区”建设再提速。他建议支持港澳地区制造的传统中成药通过广东省简易注册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试点销售,并扩大港澳和广东省医院内部中药制剂的互认互用范围。同时,他建议制定三地医药大健康产品及原料“白名单”,缩短出入境抽检时间或免检出入境,进一步为产业融合提供便利。

培养和吸引人才来大湾区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富通(香港)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国际交流学院董事局副主席蔡毅建议,应出台措施促进大湾区教育创新人才发展,积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在技术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加快大湾区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陈倩雯重点关注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她建议搭建面向港澳青年的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和专门服务咨询机构,建立健全交流机制,推动系列支持求学就业创业政策和资助项目惠及更多港澳青年,吸引港澳优秀青年集聚创新创业。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提出,湾区内地城市设立香港职业培训机构,在补充香港人才缺口的同时,为大湾区培育更多优质职业技术人才。他表示,香港目前除了高端人才,中端职业人才也出现缺口,包括资讯科技、机电工程、建造、航空等行业。他建议香港职业培训机构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校,扩大学历互认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计划范围,吸引更多技术型人才来港就业,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则表示,目前,外籍人士来华持一次性签证,一旦从内地前往香港或澳门,就无法从港澳再次入境内地。他建议,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口岸入境的外籍人员,在入境时可在其护照上给予“湾区绿章”标志,使其持有效中国签证和“湾区绿章”自由通行整个大湾区,有效期限可设为30天,助力吸引更多外企人员到大湾区发展。

为大湾区发展提供财金基础设施

随着大湾区建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愈发凸显。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政协副秘书长林娜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委会主委,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何杰表示,要发挥好港澳金融优势,推动企业以跨境信用评级方式开展融资,精简内地贷款审核的流程和手续,打造跨境信用贷款“湾区标准”;支持港澳银行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内地银行开发更多符合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则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创新税收协同治理机制,各地政府税务部门应不断交流持续深化合作,打通要素流通壁垒,助推大湾区市场规则衔接,从税收法治、税费服务、风险治理、一体服务、权益保护、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实现湾区内各城市产业互补和协同升级,倾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

【责编: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