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礼进委员:创新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03-09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讯 2023年,工信部、北京市、上海市等都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走进工厂,走进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表示,随着亚马逊、特斯拉、Open AI等头部科技公司入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明显加速。由于我国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有差距,但随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布局,已经形成优必选、傅利叶、小米、星动纪元等行业代表企业,部分企业产品已从样机研发过渡到批量生产,且在特定商业场景应用取得突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进入窗口期。但在人形机器人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共性关键技术有待提升。当前人形机器人四肢还不够强健,瞬间高功率输出的驱动器、高负重比的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双足行走和双臂作业爆发能力有待提高。受制于硬件限制,人形机器人“小脑”的敏捷性不足,其动作规划能力尚不能支撑肢体的实时、准确、灵活运动;受限于算力、通信、算法模型等因素,人形机器人“大脑”的智能化程度不足,智能交互能力距离实际商用标准仍有差距。

第二,产品成本高限制商业化应用推广。人形机器人系统复杂,开放场景的市场需求对智能化和感知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控制器、伺服驱动、减速机等传统机器人必需的零部件之外,还要加入大量传感器、机器视觉以及软件层面的AI交互系统等,极大增加了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限制了商业化进程。

第三,商业化落地场景缺乏阻碍产业化进程,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层面可以实现人类某些动作的模仿,例如跑步、跳跃等高难度动作,但是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与工业机器人性价比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家庭场景中便捷性、可用性、经济性还存在不足,导致市场需求不明确,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各厂商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支撑,产业化进程面临较大挑战。

对此,许礼进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现有或新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和智能“感官”四个方向,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优势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人形机器人专用操作系统、智能控制器、高效驱动关节、仿真孪生平台、集成开发环境、类人智能算法等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场景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中试基地,加快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

二是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整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侧”优势资源,强化协同供给能力。建议充分利用各地政府主导的算力中心,以划拨或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统一的人形机器人算力中心,并建设超强算力的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提升其灵活度,降低其使用成本。现有工业/服务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在产业链上有较大的契合之处,可以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链,构建与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

三是强化政策导向,构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生态,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建议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开放人形机器人产品应用功能接口,拓展下游应用场景范围,搭建应用生态集聚平台,鼓励申办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大赛,以支持人形机器人在萌芽期场景应用的探索和尝试,发现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形成规模效应。

【责编:张洽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