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崔立勇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分量颇重的词多次出现,它就是“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些都是我国或在深入实施或在坚定奉行的战略。
与此同时,“战略”也被放在短语中间起到限定的作用。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提到的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都能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对其经济统计依据相应的详细目录。在政策文件中,它有着明确的定义及范畴:“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从中不难发现,除了“重大”,“全局”和“长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同样立足于“全局”和“长远”。
广西正在奋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战略腹地。就在十多天前,广东、广西召开深化东西部协作全面加强粤桂合作会议,并签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进一步全面深化粤桂合作框架协议》等系列协议。
两广一家亲,无论是产业合作、科技创新,还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地缘相连、文化同源的两省区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随着大湾区内部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广西有能力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是中央站在大局的角度思考广西的定位,着眼广西的优势谋划全国的发展。
2024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当好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排头兵’”。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对重庆的意义显然不止于重庆自身,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重庆如何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关注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利用、种业发展等课题。从空中俯瞰,河西走廊东北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西南是连绵不绝的祁连山,黄河以西这一片狭长而宝贵的沃土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战略亦是如此,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从全局分析问题。心中有“势”,胸中自然有“法”。
全国两会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大势,科学把握机遇和挑战。代表委员在一起关注各个地方各个行业攻坚克难的战术,也在谋划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战略。不仅看眼前,也在看全年、看“十四五”、看更远的未来;不仅算细账,也在通过计划报告、预算报告等算大账。
读懂战略,也就更容易读懂全国两会,读懂行稳致远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