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报道
就业、收入、住房、教育……每年全国两会,“民生”都是绕不开、且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有哪些新部署?代表委员带来了哪些关乎民生的提案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中看民生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数据彰显民生的“含金量”。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扩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惠及上千万家庭……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比如,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3000多万人,不少是留守儿童。这些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为了让这些孩子读好书、上好学,今年针对这个薄弱环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求。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党委书记雷燕琴介绍,该乡地处深山,近年来通过因地制宜发展香菇种植等特色产业,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安心就业、持续增收。“个人建议,开展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活动,应做好信息摸底,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制订‘一人一策’援助计划。”
“就业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全过程,各部门政策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让普惠精准的就业政策协同发力,覆盖各类就业群体。”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醒村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从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到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一系列举措体现了枝叶关情的民生温度,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院长王广发表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黄守宏表示,这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增长了19.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加快制定“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银发产品目录。同时,完善土地供应、资金补助、信贷融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政策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陈伟鸿表示,近年来,老龄化催生了相当规模的“银发经济”,很多产业爆发出新的发展方向。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智能设备正在逐步进入老年人家庭,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再比如,养老服务新需求催生了老人助浴师、老人陪诊员、健康照护师等一系列新职业,吸引了很多“90后”“00后”年轻人的加入。
一项项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明确了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想方设法补短板、锲而不舍抓落实,描绘着亮丽的民生画卷。
“通道”通民心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多场主题记者会、部长通道和委员通道中,部长们和委员们面对镜头,和记者畅谈呼应民生关切。话语间,传递着时代脉动和民生温度。
3月9日下午举行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给记者们讲了自己的一次亲身感受:“去年10月,我去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所学校,当时他们正在上课,我看到在西海固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与北京的一所学校同上一堂课,一个老师在北京讲,这边的老师作辅导。大家上同一堂课、学同一个内容,针对同一个问题来共同讨论回答。”
怀进鹏说,“我们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它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4位部门主要负责人集中解答了相关民生问题,提出要让整个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真正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今年全国将再改造5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4个小时等等。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用“千方百计”四个字来表明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针对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政府会为其建立实名制的台账,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此外,还有很多政策措施,比如,稳定和扩大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的招人规模,对企业吸纳给予社保补贴,还有担保贷款政策支持等。”
有药用、用得起药,是无数患者内心的呼唤。在回答记者有关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表示,当前,党和政府持续加强“三医联动”,通过加快医保谈判节奏、动态调整医保目录等措施,大力支持创新药的发展,一大批独家品种的抗癌药、罕见病用药以适宜价格纳入医保。其中,创新药进入医保的速度明显加快,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两年内纳入医保。
建议提案中见民生
代表委员一份份建议提案中,直面百姓“急难愁盼”,回应社会关切。
“家门口”的服务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社区服务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好事,让老百姓好办事。”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提交了两个提案:一个是《关于建立健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营机制 推动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另一个是《积极促进活力低龄老年人社会参与实现更高水平“老有所为”》。
邓琳表示,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盘活存量资源,加快布局建设;落实扶持政策,精准助企惠民;鼓励多元参与,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数字赋能,实现便利可及;整合为老资源,拓展服务功能;融入探访关爱,惠及特殊群体;加强运营管理,塑造服务品牌;鼓励社会支撑,共同做好“一餐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延缓老年人慢性病高发导致的相关功能减退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程京说。
程京建议,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现代医学等深度融合,加强对生物检测监测、多模态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建成一批集健康检测、评估、干预、康复护理于一体的智慧健康技术平台。优化智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养老机构相互协作,推动智慧健康产品进入政府购买指导性目录。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认为,股权投资是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他建议,放宽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进入股权投资的限制,通过养老基金,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长期股权投资,使得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养老基金,更好地分享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长期丰厚回报。
“近年来,相关部门大力推进罕见病用药保障工作,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建议,健全罕见病用药保障体系,将罕见病药品纳入各地医保特殊药品使用管理范围,进一步降低患者自付比例。通过政府筹资、公益基金、商业健康险等模式推动建立罕见病专项基金,以支付特殊罕见病药品费用。
“应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持续完善全链条生育支持政策,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德恒(石家庄)律师事务所负责人齐明亮建议,优化生育假期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将家庭育儿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要大力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机制,建立普惠托育补贴制度,加大对托育服务行业的税费减免力度。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社区开办普惠托育点,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开展托育服务改造提升。”齐明亮表示。
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现如今,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存在改造深度不足、改造资金短缺、管理维护缺乏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远建议,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高质量开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老旧小区深层次改造。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结合城市体检工作,摸清摸透当地住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小区现状,进行老旧小区入库分级建档;注重加强绿色化、适老化的小区环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