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下之问 生态作答

2024-01-29 中国发展网

近日,“文旅联万家·福气通八闽”主题年活动暨第六届福建文创市集启动仪式在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举行。图为市民在活动现场购买花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临近春节,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花卉物流中心,一箱箱冠有“延平百合”地理商标的百合鲜切花发往全国各地、走俏市场。

南平市延平区作为全国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之一,“延平百合”种植面积8500亩,年产百合鲜切花8000多万枝,实现了全产业链增收增效,品牌价值达12.8亿元。“出彩”又“出圈”的百合花产业,是延平区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写照。

据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介绍,延平区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干流之源头,境内“一江三溪七十二支流”纵横交织,森林覆盖率达74.47%,系福建省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延平区发挥独特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一瓶奶(乳业)、一朵花(百合花)、一根竹(竹产业)、一片叶(茶产业)、一江水(闽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开发)“五个一”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时代的生态巨变,始于“炉下之问”。

生态治理

守护绿水青山“好风景”

隆冬时节的炉下镇瓦口洋湿地公园,近600亩喇叭形库湾内白鹭翩飞,蓝色的旅游步道上三五好友结伴而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水黑如墨的“巨型化粪池”。

炉下镇是闽江水口库区移民乡镇之一,为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当地曾鼓励发展生猪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前,炉下镇有近一半农民家里养猪,商品猪年存栏规模最高时达到50万头,生猪养殖一度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母猪基地。

1998年10月23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到炉下镇调研农村奔小康工作。“出乎大家意料,习近平同志在听完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后,并没有作太多回应。”时任炉下镇镇长的林国强,至今忘不了那次习近平同志的“沉默不语”。

“要转变观念,把资源开发从单纯的经济生产转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持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在炉下镇调研时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们恍然大悟。

自此,如何转变发展观念,成为延平区新的“炉下之问”。

多年来,延平区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殷殷嘱托,以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先后拆除4469家养猪场,削减生猪216万头。

绿水青山入画来,举目所见皆风景。在严格的环保措施和修复治理下,炉下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吸引了珍稀鸟类如蓝喉蜂虎的回归。瓦口洋湿地公园还成为了延平新城的“绿肺”,为城市增添了一片宁静与生机。

绿色转型

生态循环端起“绿饭碗”

年届六旬的炉下镇斜溪村村民王崇年,10多年前曾经营着一家养猪场。猪场关闭后,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依山傍水的斜溪村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村,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和观鸟爱好者。昔日的“猪倌”王崇年,也因此成为一位宅家的“鸟导”,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路”。

养殖场清退了,群众的生计怎么办?带着“炉下之问”,从炉下镇出发,到闽江源头的三溪六岸,延平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竹木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位于王台镇罗坍村的鸿瑞现代农业园,是新一届延平区委、区政府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低碳项目,总体规划占地近2000亩。奶牛养殖和乳产品加工每年就可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5万元以上,饲料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可为社会提供2.3万个就业岗位……快速增长的延平区“五个一”特色产业,正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

2023年10月27日,延平区入选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让“炉下之问”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一江清水

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闽江源头富屯溪自北向南徐徐流淌,流经延平区王台镇时突然向东折了个90度大弯,在此形成了一道道涓涓细流,滋养一方山林形成闻名中外的“绿色金库”。

王台镇溪后村有一片百年杉木林,因容积率达到普通杉树林的七倍,曾被周恩来总理以国务院名义授予“绿色金库”的光荣称号。199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此视察杉木丰产林时,听到“绿色金库”的故事后感慨地说:“你们是掉到金库银库里头了。”

“一江水”是延平区最大的生态优势和“绿色金库”。作为闽江三大支流建溪、富屯溪、沙溪的重要汇合地。

近年来,延平区发挥“一江水”优势,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闽江流域“生态治理”转为“生态资源”、“生态资源”转为“生态经济”。在炉下镇斜溪村,当地通过发展濒水文旅经济,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庄,已连续两届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延平区围绕“绿色金库”名片,策划实施总投资1.6亿元的林下经济旅游项目,探索打造“生态+旅游+养老”新业态;大力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百合花种业振兴项目,实现百合“种球国产化”;探索奶牛规模饲养资源化环保技术,形成“牛-沼-草(果、蔬)-牛”的绿色循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延平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支持推动落户在延平港附近的南铝、太阳电缆、三山钢铁等传统型企业技改和转型升级。同时,积极打造绿色产业,延平区先后成为全国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国家级数字畜牧业创新应用基地等“国字号”试点。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果显著,持续擦亮延平城市名片。2023年,延平区主导制定的全国首个科技特派员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延平百合”获评“2023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案例”,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3张“国字号”金字招牌首创首成……延平生态底色愈发靓丽,文旅兴区特色路径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