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村去”:过大年有了好去处——探访山西阳泉城区义井镇小河村新春新气象

2024-02-19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荆文娜

“拉面加油条,是咱们这里赶庙会的标配。”农历正月初六晚上6点多,在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义井镇小河村主干道的一家小饭店内,前来参加庙会的游客笑着对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说。由于多数“重头戏”的表演都集中在晚上,所以天刚擦黑,赶庙会的人渐渐多了,小饭店里也逐渐拥挤起来。记者看到,小店的外间和里间已经坐满了食客。“听说外间还欠着十几碗拉面没上呢。”坐在里间一位边吃凉菜和油条边等拉面的游客说道。

640 (3)

游客在义井镇小河村观看民俗表演。荆文娜/摄

小店生意的火爆,也是当地挖掘民俗文化吸引流量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体现。记者当天看到,从下午4点开始,民俗游街的队伍已经陆续集结并开始表演。晚上6点开始有舞龙舞狮表演、6点半古村大舞台开演、7点半开始还有打铁花表演。这是“旅游+庙会”带动乡村人气最直观的体现。

改善环境放大资源效应

小河村是一个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古村,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石评梅的祖籍地。小河村保存有明、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178处,历史建筑3.4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整的评梅祖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堪称我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院落。

640 (4)

义井镇小河村即将开放的特色民宿院落。荆文娜/摄

“小河村党支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旅与古村落活化利用、景区提质升级相结合,将评梅景区打造成为具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义井镇副镇长、小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博向记者介绍,一直以来,小河村不断挖掘特色文化内容,打造传统民宿文化品牌,推动形成“旅游+庙会”的互动模式,定期举办文化庙会、夜市和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类活动,打造了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经济营销街区,建立多元化消费市场,以文化之“根”熔铸乡村发展之“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重点打造民宿、红色大院、健身步道等项目。

再进小河村,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人居环境的大大改善。回想记者上次来到小河村,还是2017年。彼时游客停车只能在沿途自己找空地,如今古村已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彼时看表演全凭熟人口口相传,如今新建的100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将所有演出信息一览无余地展示给游客;彼时开车去村里还是尘土飞扬,如今全村硬化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刘博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小河村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以及河道等区域,通过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问题的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宜居的环境,也为古村焕发新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在小河村游走时看到,一个以“梅漾小河”命名的乡村度假区初具雏形,梅居院、秋水院等清新雅致的民宿小院错落有致地映入眼帘。

“这是我们唤醒乡村沉睡资源,将集中破败老院儿流转村集体并交由公司运营打造特色民宿院落的一个大胆尝试。”刘博介绍,项目一期计划打造10个院落,目前7个院落已完成改造。“民宿改造完成后,将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记者了解到,小河村在城区属于中等偏小的村子,常住人口700~800人,空心化程度较高。“好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不过民宿院落的建成也将逐渐吸引人们回乡就业。”刘博告诉记者,过年前,民宿院落管家招聘的信息已经发布,目前已招收了10多人。

挖掘项目壮大产业发展

除了民宿院落项目,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多项目“结伴”落户小河村——党性教育基地项目、农旅研学建设项目、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小河文旅产业建设项目、乡村绿化环境提升项目……

伴随着村子里项目的不断集聚,景区运营管理以及培训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我相信,村子里未来会逐步吸引年轻人加入的。”作为“90后”,刘博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目前,民宿运营管理、物业、服务、培训、景区运营管理等公司的成立,已吸收了30~40人就业,同时也吸引了三四个村里的年轻人以及外面的年轻人来到小河村就业创业,这个好的开始令人充满期待。“虽然目前小河村村集体收入只有130多万元,但是随着这些项目的不断深入推进,我相信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指日可待。”刘博表示。

记者了解到,虽然小河村依托文化之“根”延伸出的一些民俗活动在阳泉是较早开展的,但是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古村也在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疫情前春节期间,村里一天的游客流量就有2万人,而今年初一到初五的客流量总和才2万多人。”刘博坦言,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他村子或区域类似的民俗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分流了部分客流量。另外,2024年是小河村获评全国4A级旅游景区第一年,好多工作仍处于摸索状态。因此,“改变”和“突破”成为小河村亟须面对的问题。

“未来我们将错位发展,根据本村特色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刘博介绍,小河村主产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但土地分布呈梅花状,较为分散。“根据调研,村里的农产品具有较大市场需求,但服务跟不上。依托当地较高的城镇化率,下一步,村里将上行整合乡村供应链,下行做好社区团购,实现农产品半日达、次日达。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基础上,做好农民直播培训。”

事实上,旅游产业在小河村村集体收入中占比仅约10%~20%,大部分收入依靠土地租赁。在挖掘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潜力方面,刘博表示,“借助‘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中清华大学将乡村振兴工作站选址落在小河村的契机,村里将积极探索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促进与清华大学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人居环境、组织建设五个方面的成果落地,将城区打造成为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点和聚集地,吸引更多高校智慧和社会力量。”

说到这里,刘博强调,“我们今年还将以‘村社融合’为抓手,探索推动破除城乡融合发展二元壁垒,使城乡人、财、物等要素功能最大化。”记者了解到,小河社区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社区,大多数家庭是“村社人员混居”家庭,辖区年轻人口流出多,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普遍文化素质较低。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并存的交叉性矛盾,而管理体制交叉性矛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相结合,导致辖区管理乏力和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让社区做好服务和后勤保障,让村子集中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分工明确才能提高效率,让人们更有获得感,期待小河有更好的发展。”刘博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