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5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评论员郭丁源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理论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们需要深刻把握、认真理解其内涵。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因地制宜”则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钥匙”。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国新办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2025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在2024年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更长足的进步。同时,要更加注意防范一哄而上,防范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防范盲目发展导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既要兼顾需要与可能,也要做好与中长期规划衔接,充分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12个字,蕴含着“立与破”“取与舍”“同与异”的辩证思维。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更不会凭空出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研判各地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不能千城一策。
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创新成果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与产业相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创新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更要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
发展新质生产力,切不能新瓶装旧酒。各地不应将新质生产力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盲目求“新”而忽视了“质”。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与时代同行。简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件大事、新事,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心里要热切,但头脑要冷静、步子要坚实,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不能潮流化、概念化、标签化,表面功夫带不动生产效率的提升,造不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更无法培育出先进生产力。
“放手”发展当下,“放眼”蓄势未来——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时期,生产能力及其要素也正处于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关键变革时期,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规律,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