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
周末的北京南海子公园入口处,风有点大,吹得人不禁直缩脖子。与寒冷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享受冰雪世界带来乐趣的无限热情。还没走进公园大门,记者就听到园内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游玩者的尖叫和欢呼声,不由得加快脚步。
走进公园,雪橇、雪飞碟、雪地坦克车等游乐项目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记者看到,一个个脸被紫外线晒得黝黑的工作人员或维持秩序,或为前来游玩的大人和小孩讲解并示范操作要领。
“我们是因为这些冰雪项目被临时招来的,一个月工资几千元钱,还不错。”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记者看到,除了游乐项目,公园中还增添了一些餐饮摊位,如棉花糖、糖葫芦、小烧烤等。随着2024年12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一届冰雪游园会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情形成为市内不少公园的写照。
“冷资源”的“热发展”也为促进就业增添了动力。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30年的“小目标”——冰雪经济主要产业链条实现高水平协调融合发展,在扩大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冰雪消费成为扩大内需重要增长点,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冰雪人才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季节性,不少冰雪产业工作人员属于临时性就业。该产业在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为专业人才的积聚蓄发了能量。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冰雪行业依托其独特的资源与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人才的加入,冰雪人才需求的规模同比增长16%,显示出该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强劲吸引力。
智联招聘数据还显示,在冰雪产业中,从运动员到教练,再到冰雪旅游、设施建设及运动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都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经验及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要求较高。因此,构建一支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为当前冰雪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一趋势下,不少新职业在冰雪产业领域诞生。例如,2024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了19个新职业,其中,滑雪巡救员位列其中。不仅如此,全国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也已成立。该培养联盟由吉林体育学院发起,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15所院校为联盟成员单位,将以体育院校、体育行业协会、体育企业、科研机构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体育产业人才,助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专业人士呼吁,除了致力于进行滑雪教练员培训的冰雪技术与管理专业外,在高职学校中还应开设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等专业,着眼于培养与冰雪场馆相关的设备设施方面的运营维修和技术人员,比如场地的造雪、压雪以及相关的维修和运营等。辽宁职业学院运动休闲与健康学院冰雪专业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自该校相关专业开设以来,至今短短两年间,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已从30余人增加至300人,冰雪培训基地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且基本都继续从事冰雪相关行业。除了雪季的一线工作,也有许多学生进入雪场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
冰雪经济的发展,既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文旅、体育服务,又为乡村振兴、促进就业和增收提供了强劲动能。冰雪经济要想产生更大“热能效”,还需围绕产业链和人才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走出一条产业链和人才链双链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让“冷资源”加速向经济发展的“热动力”转化,尽显带动就业“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