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伟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兰云
距乙巳春节越来越近,河北省灵寿县马家庄这个小村庄里已经感觉到了年味。
腊月廿一上午,马家庄村两委班子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派驻马家庄村第一书记王峰,到村里的老党员和定点帮扶对象家中走访慰问。
村委会门前的小广场格外热闹,很多村民聚在这里说笑着。“穿上,回老家过年,暖和。”趁着大家聊天的空子,78岁的张文秀一边说着一边将她亲手缝制的花棉袄和棉裤塞给了驻村第一书记王峰。这棉袄棉裤,是她花两天时间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王峰2023年6月来到马家庄村,一年多来,他不仅成了这里的“荣誉村民”,跟大家关系特别好,见了面能唠起家长里短。更重要的是,他还为村民们解决了一件件急难愁盼的事——修路、光伏入网、创建科技小院……前段时间,村里期盼已久的排水沟也建好了,大家的笑脸更胜往昔。
正当王峰边试穿着花棉袄、边满脸笑意地与张文秀唠嗑时,村民代表夏明和捧着一面锦旗来到他面前。锦旗上写着“精准帮扶办实事,驻村解困暖人心”。夏明和知书明理,在村里德高望重。这两句话不只是马家庄村1400多名村民的心声,也表达了大家对王峰的认可和感激。
原来,马家庄村地势东高西低,土壤黏性大,下雨后水排不出去。多年来,每逢下雨就会造成近千亩的庄稼减产或绝收,还有八九户民房也因内涝被淹,快成了危房,墙上都裂开了缝……现在好了,这条排水沟彻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
正说着,捯饬棉袄的张文秀也在旁边帮腔:“俺们就是感谢他,给村里办了这么多的实事儿、好事儿。”
路上,马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夏永革开启了话题,他感慨地回顾着这几年村里的巨大变化,说着与王峰搭班子的点点滴滴。他说:“村里现在有了收入,能做更多实事了。全村有280多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今年村里为他们每人承担了200元的新农合费用,仅此一项就让四里八乡的村民羡慕不已。”
这次慰问,马家庄村精心准备了米、面、油和对联,并且还有红包。在104岁老党员李秋姐家,老人紧紧握住王峰的手,不停地表达着她的感谢之情。“现在政策好、条件好,您老的生活还会更好……”王峰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和鼓励。
记者发现,每到一户,王峰就仔细看墙上的“明白纸”。他说,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胜利,但巩固成果、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不能懈怠、更不能停步,要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村集体建设好,让大家的生活更幸福。”
在返回的路上,南寨乡党委书记张增斌说,几十年来,马家庄村一直都“有名”,但过去是以穷和乱出名。如今,则是因为村里变化大,日子越来越好而出名,这些变化,归功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精准帮扶和驻村干部的辛劳付出。他说,“每一位来这儿的驻村干部,都应当写进村史。”
回到科技小院,王峰开心地把花棉袄放到办公室,立马又忙碌起来,张罗大家一起拌馅、擀皮、包饺子。夏永革看着这一切,心中既高兴又犯愁。他高兴是因为马家庄村蒸蒸日上,成了周边乡镇都羡慕的“模范村”;犯愁则是因为王峰这个顶梁柱再有半年就要结束驻村工作回北京了,大家都不想让他走。“明明还有半年时间,但大家心里已经开始空落落地难受了。”夏永革说,科技小院的架子刚搭起来,还有很多事儿需要王峰带着大家一块干呢。
另一边,“吃饺子喽!”王峰端着刚出锅的饺子,边走边招呼着大家开饭。原本的会议桌变成了临时的餐桌,马家庄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十多口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着,话题仍然离不开“感谢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小院怎么发展”“舍不得让王峰书记走”……
“大伙的精神头儿这么足,是因为王峰的到来,给村里带来的不光是产业、环境的变化,还有人心的凝聚和村风的改变,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夏永革说。
热闹温馨的场面,感动人心的话题。看着大家幸福的笑脸,记者在笔记上写着:腊月廿一,王峰收获一件花棉袄,开心地穿在身上,像个大孩子……在这片土地上,有变化、有希望,更有温情。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这样的温情时刻都将是一颗星,群星汇聚成的璀璨星光,照亮前行的路,温暖着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