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田新元
最近的气候有些“任性”:大雨说来就来,北京几天之内连发两次暴雨红色预警;高温持续攀升,多个城市气温创出历史新高;台风频频光顾,我国沿海城市接连经受考验……
气候如此“任性”,城市如何应对?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城市重点任务时明确,“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任性”的气候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暴雨、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不仅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冲击。
天要刮风天要下雨,人们无法左右天气,但可以积极应对。“韧性城市”的概念近年来备受关注,它源于工程力学,指一个系统遭受外部冲击后维持自身稳定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这一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发展领域。一座具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面对气候灾害时,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损失,并迅速从灾害中恢复过来。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进程中,我国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持续发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自此,“韧性城市”的概念被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拉开我国全面布局韧性城市建设的大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规划了清晰的建设路径与目标。
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韧性城市建设路径。北京是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早在2021年就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上海作为我国沿海的超大城市,在韧性城市建设中统筹政策、工程、科技、社会等要素,通过“硬基建”筑牢物理防线、“软治理”激活社会力量、“智平台”提升响应精度、“新机制”分散风险成本,积累了不少经验。
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到不同地区的实践探索,在推动我国城市应对“任性”气候及各类风险挑战时,不断提升自身韧性,向着更加安全、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四海一家,风雨同舟。在极端气候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在变化多端的气候面前,只有打造具有强大韧性的城市,才能更好地应对“任性”的气候,保障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