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中国发展网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是集公共卫生、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为一体的重大工程设施,重点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布局,“平时”可用作旅游、康养、休闲、仓储物流等,“急时”可转换为人员临时安置、物资应急中转场所,满足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临时安置、物资保障等需求。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稳步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主要通过大城市在建设改造偏远山区或地区的民宿、旅游酒店、医疗机构、仓储基地等设施时,提前嵌入公共卫生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功能,打造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医疗应急服务体系,补齐临时安置、应急物资保障短板,推动大城市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发展。
北京“23·7”特大暴雨后,“平急两用”建设加快步伐,在今年这轮强降雨中,这些设施是否经受住了暴雨的检验?北京平谷如何推进“平急两用”建设?日前,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南山村经受住了北京暴雨的检验
7月23日至29日,北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7月28日上午,暴雨预警在3小时内连升两级,北京市气象台于12时升级发布针对全市范围的暴雨红色预警。这也是继“23·7”极端强降水过程后,北京市第二次发布全市范围内的暴雨红色预警。平谷区强降雨持续140个小时,平均降水量347.9毫米、最大降雨量为511.2毫米,均排全市第二位,海子水库等4座水库最大入库流量远超历史同期极值。
南山村位于平谷东南部、盘山北麓,东西狭长,一条河沟自东向西贯穿整个村,往年一遇大
平谷区体育中心两小时内完成空间转换雨这里是比较危险的区域。“通过‘平急两用’改造,对河沟进行疏浚和加固提升,去年和今年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而今年村里全新打造的民宿也成了其他村村民安置场所。”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副镇长王静告诉记者。
早在2023年4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平急两用”设施建设调研暨现场会就在南山村召开。
“当时现场会召开时,‘平急两用’改造刚刚开始,村里只改造了4户。”王静说,“我们村内的民宿,在改造时充分嵌入‘平急两用’功能,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可迅速转化为应急安置场所。今年6月30日,南山村全新打造的70户民宿全部投入运营,可以满足700人集中安置需求。如今,南山村有了农夫市集、星空营地、萌宠基地,一个个小院清雅宜人,是乡村游的好选择。周末的南山村热热闹闹,民宿基本满房。”
南山村紧邻金海湖风景名胜区,距京平高速、津蓟高速均10分钟车程,距在建的承平高速仅5分钟车程。但一直以来,村内房屋空置率高。“全村731户2358人,但全年只有1/3的常住人口、有1/3的人家空着闲置不用、1/3的人家是季节性回村居住。”王静说。2022年起,南独乐河镇决定将这些闲置房屋统筹利用起来。
本着自愿原则,村民可以把自家闲置的宅基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交给区属企业联扶公司,由联扶公司和运营企业签约,村民一次性拿到20年的租金。最终,村委会收储了80户闲置农宅及集体建设用地,建设70户精品民宿及10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统一打造高品质休闲综合体。
2024年,平谷区成为北京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区,南山村凭借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被纳入新型乡村社区试点。
围绕“住”的问题,南山村着力建设“平急两用”旅游居住设施。按照应急需求,南山村建立了“六大指挥中心”,包括应急指挥及信息发布中心、安置住宿中心、物资储备中心、餐食制作及配送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交通保障中心,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实现人员安置、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医疗保障、餐饮配送、交通转运等转换。
“安置住宿中心就是我们打造的民宿,平时可以接待各地游客,在汛期等应急状态下开放给村民使用,能够满足700人集中安置需求。我们现在所在的游客接待中心在应急状态也就转换为指挥中心。”王静告诉记者,生态停车场变为应急交通保障中心,村里的餐饮店转为饮食制作和配送中心,南山市集成为物资储备中心,孩子们的娱乐空间勇士谷变身医疗服务中心……
“我这把老骨头,活了96年,头回遇上咱平谷下这么大的雨。”平谷区镇罗营镇关上村张海堂老人说。一场暴雨,让平谷区镇罗营镇多个村庄受灾。
针对7月底强降雨,平谷区提前研判、果断启用兼具平时功能与应急功能的设施、机制和资源,在危机初期快速判断需求、调配资源,切实做到了“提前转移、提级转移”。记者了解到,本次雨情事前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危旧房屋、易积滞水点位等防汛隐患931处,接到北京市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平谷全区100座桥梁全部提前封控,应转移群众5082人,实际转移9114人,大部分人员转移工作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前完成。
本次转移中,平谷区体育中心、农业中关村学院华夏学校基地、万达锦华酒店等一批安置点快速实现了功能转换。
记者日前来到平谷区体育中心,场地里有人在打羽毛球和篮球,体育中心已经恢复了平日的秩序。而在7月28日中午12点半,接到应急指令后,平谷区体育局全员集结,联合物业及场馆运营共80余人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空间转换战”。
“平谷区体育中心在接到应急指令两小时内,高效完成2700平方米场馆转换,搭设707张床位,从8个月婴儿到85岁老人等近千名群众在这里得到妥善安置。”平谷区体育中心主任刘虎告诉记者。
刘虎介绍,平谷区体育中心2700平方米综合球馆,2022年完成了“平急两用”改造,馆内安装了负压新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不交叉;所有门更换为气闭门,避免病毒外泄;污水、地漏等按防疫标准处理,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改造后的场馆不仅可用于赛事、训练,更具备了应急隔离、人员安置等功能——日常是承办赛事的运动场馆,应急时则化身坚实的安置堡垒。
“接到应急指令后,我们两小时内高效完成2500余平方米中央区域清空,同步完成篮球架转移、羽毛球网拆除、座椅收纳等场地整理工作,并对2700平方米全场地板进行防护铺设与封胶处理;同步搭设536张折叠床,最终在综合球馆及附属区域共布设707张床位,设置7个村的专属安置区,配套物资区、充电区、医疗区等功能板块,更贴心规划母婴室、专护区,从8个月婴儿到85岁老人,440余名镇罗营镇村民得到妥善安置,为转移群众筑牢温暖安全的临时家园。”刘虎回忆说。
“除了每日热餐准时配送、荤素搭配科学营养、24小时供应热水等,我们还举办了非遗大鼓书现场展演、八段锦教学视频播放、幼儿彩绘等活动,还请了农业专家讲解果木灾后救治、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数据流量服务保障、红色电影放映等。”刘虎介绍。
平谷区发展改革委一级主任科员李杰说:“本次灾情大部分安置点均为‘平急两用’设施,总计承担了将近2/3的转移任务。”另据她介绍,自2022年底以来,平谷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平急两用”战略部署,全力进行“平急两用”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储备房间23748间,此次应对强降雨也是平谷区首次大规模启用“平急两用”设施,在实战中发挥了良好效果。
围绕五大场景推进“平急两用”建设
前不久,北京市的首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获批,南山村这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还将改扩建村内道路、新建登山步道及给水管、截污沟、雨水管,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这也意味着,南山村“急时”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加,平急转换效率有效提升。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体现。”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制定出台了支持政策,对“平急两用”文旅设施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给予政府投资支持,生态涵养区项目享受100%投资支持,平原地区项目享受70%投资支持。同时,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召开“平急两用”项目融资对接会,将联审通过的社会化投资项目推介给金融机构,目前,已推动5个社会化投资项目获得46亿元授信。未来,北京市还将打造更多具有首都特点的“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样板。
超大城市人口多、分工细,在遇到自然灾害等应急情形时更易受冲击,“平急两用”设施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以较小成本为城市嵌入应急设施,做到平时热热闹闹、急时稳稳当当,更高质量服务首都发展?
平谷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邢占利告诉记者,“十五五”期间,平谷区把“平急两用”从单点民宿升级为覆盖“吃、住、行、医、集中承载”五大场景的完整生命保障链,在首都东部打造一座“平时是花园、急时是堡垒”的韧性新城。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应急救援的“生命线”。因此,在建的承平高速金海湖服务区正探索“平急两用”出行场景。未来,它的农业餐厅、垂直农场将给游客带来惊喜,遇到突发事件,更能迅速变为应急安全保障区。另外,利用平谷交通优势,地铁22号线“白客夜货”,白天运送游客,夜间开行物资专列,京平综合物流枢纽集聚了京东、东久新宜等16家物流头部企业,能够有效解决保供问题,并承担信息中枢、交易展示、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
平谷区中医医院“中医药平急两用”医疗综合楼建设工程已纳入国家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清单。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一座平急结合综合楼,涵盖急诊部、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科研等用房。项目2024年四季度开工,预计2027年底前完工投用。项目按照传染病医院“三区两通道”进行规划设计,流线上进行医患分流,患者在建筑内环污染区,医护人员在外环洁净区,并设置物流传输系统,实现洁污分流,在功能上灵活切换,进一步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建成后,将优化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补充平谷区医疗资源短板,大幅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北京市《关于推进本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1+3+5”的“平急两用”格局,构建农业高科技区、物流大流量区、休闲新时尚区,围绕五大场景,承担中心城六区、城市副中心及本区的隔离和避险避灾人员安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