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急”之间无缝切换

2025-09-15 中国发展网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程晖

走在平谷南山村的乡间小路上,很难想象这里曾在暴雨中成为近千人的应急安置点。民宿小院清雅宜人,游客在溪流中嬉戏,若不是副镇长王静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些“平时”接待游客的空间,“急时”能迅速转换为指挥中心、医疗站和物资储备点。这种“平”“急”之间的无缝切换,正是城市韧性在基层的真实写照。

城市韧性,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坚固耐用,更在于系统功能的灵活转化与快速响应。平谷区的“平急两用”实践,正是将韧性理念融入城乡发展的“毛细血管”。从南山村的民宿到体育中心的场馆,以及地铁线路的“白客夜货”探索,都在尝试用同一空间承载多重功能,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安全效益。

尤其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这种建设模式并非“为应急而应急”,而是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王静向记者讲述了为让一个有市场潜力的萌宠基地落地和其他地区博弈的故事,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吸引有市场潜力的产业,让平时也能热热闹闹。同时,村民通过宅基地流转获得收益,乡村因文旅项目焕发活力。而应急功能的嵌入又让这一切在灾害来临时成为生命的保障。这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重构,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提升。

在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频发以及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今天,超大城市如何既保持活力又抵御风险?平谷的答案是通过“平急两用”实现“平时热热闹闹,急时稳稳当当”。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韧性建设体系——研判居民平时供需,预测多情景急时需求,从单点设施到五大场景覆盖,从硬件改造到机制创新,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参与。

离开平谷时,记者越发理解:真正的韧性,是让城市在风雨中依然从容,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既能享受平常的热闹,也能拥有急时的安稳。而这,正是“平急两用”留给我们的最深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