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中国发展网
西藏曲松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辖3乡2镇,藏族人口占比90%以上。近年来,曲松县基于当地文化资源禀赋,锚定“以农村公共服务促高原善治”目标,完善全县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以创意融合、平台支撑等举措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走心”,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引擎。
受自然环境、服务基础薄弱等影响,曲松县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失衡、主体缺失等“悬浮化”难题。对此,曲松县统筹制定《曲松县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管理办法》《曲松县艺术团演职人员包乡包村制度》《曲松县艺术团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建立常态化下乡演出机制。
所谓“包乡包村”制度,是由县艺术团演职人员包保全县21个行政村的文艺演出队,参与编创歌舞、指导培训等工作。包保责任人坚持重心下移,每年下村不少于2次,每次在包村点工作不少于2天,围绕重大题材、重大事件节点,指导村级文艺演出队以现实题材为抓手进行创作,结合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主题进行排练和演出。
根据《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管理办法》规定,每支乡村演出队每年组织演出不少于10场,每场不少于60分钟、演出节目不少于10个。演出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演出后需要向乡镇人民政府、县文旅局提交演出证明、演出节目单以及图文资料和观众人数等。
统计数据显示,曲松县共有21支行政村村级文艺演出队,吸纳群众演员356名,平均年龄37岁,各村演出队均配有队长和副队长,队长均由村妇女主席或爱好文艺工作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副队长由村骨干演职人员担任。2024年,21个行政村演出200余场次,累计观众达3万余人次。
曲松县高标准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在已有的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个县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先后成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27个、文化艺术团体2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1个;先后投入资金125万元,为全县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音响、投影、乐器等设施设备;每年为村级文化演出队和戏曲进乡村服务分别投入5万元和15万元,对文化重点示范村的投入增加至20万元。同时,在县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图书室、非遗展示厅、健身房等供群众使用。目前,图书室拥有农业科学类、经济类、文学类等书籍3万多册,农牧民可以根据需求提供图书购买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为了更精准地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曲松县新建农牧民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服务接单的模式,利用新媒体赋能,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示宣传,开启各类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观看双通道模式。
曲松县拥有折嘎、藏戏、果谐等传统艺术形式,文化资源禀赋突出。为了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曲松县文艺工作人员深入农牧区,持续开展农牧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相继推出农牧区原生态舞蹈《秧鼓·呗》、相声《新面貌》和T台秀《曲松文旅产品秀》等作品,年均创作文艺作品15部以上。
“折嘎”意为“说唱”,是藏区最古老的曲种之一。为了赓续红色血脉,曲松县组织农牧民自编自导自演《扎西折嘎》等作品,以老曲新词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等与“折嘎”表演相结合,推动宣讲“活”起来、“动”起来、“鲜”起来、烟火味“浓”起来。曲松县同时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共同组建红色歌曲传唱队,在全县掀起人人传唱、人人喜爱的热潮。
如何让宣讲变得生动有趣?曲松县将农牧区草根宣讲员组成宣讲队、用带有“泥土味”的“方言土语”,讲述身边的暖心惠民小故事、民族团结小故事、道德模范小故事、孝老爱亲小故事等,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说明大政策。近两年,开展宣讲及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300余场。比如下洛村组建的“红色三支队伍”(红色折嘎传唱队、红色歌曲传唱队、红色故事宣讲队),使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教育,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理论创新、生态保护理念等宣讲给广大群众,得到一致好评。
近年来,“红色三支队伍”在全县所有行政村进行巡演,累计开展宣传会演300余场次,累计受众人数5万余人次。(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