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篷车”“云医院”拓展了公共服务覆盖半径

2025-09-17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养老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问题成为制约乡村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瓶颈。通辽科尔沁、西藏曲松和杭州临安三地通过创新流动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为全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科尔沁区的“养老大篷车”以车辆为载体,整合多方资源,将专业养老服务直接送至老人家中,或接至区域中心享受更全面的照料,实现了从“人等服务”到“服务上门”的转变。这种“走进去+接进来”的双向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老人居住分散、服务半径大的现实困难,还通过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

西藏曲松县通过建章立制、丰富内容等举措,建立常态化下乡演出机制,开启各类文化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观看双通道模式,高质量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水平,构筑了兼具地方性与普适性,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临安区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出“智慧移动医院”项目,通过巡回诊疗车、移动CT车等设备,结合“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定时、定点、定团队的医疗服务,有效覆盖偏远村庄,构建起“小病不出村、健康有管家”的服务体系。

三地的实践共同表明,流动服务模式通过物理移动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极大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覆盖半径,打破地域与资源限制,是对传统固定服务设施的有效补充。尤其是在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流动服务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与人性化。

然而,流动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运营成本较高、专业人才短缺、长期资金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等。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推动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与本土化结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总的来看,流动服务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可及性的重要路径,其成功实践不仅切实增强了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