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 中国发展网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王进
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0.38平方公里的喜树社区,每天上千人在“老年大学”上课,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第一期“托育班”已经毕业,新一期三个班已经满员;在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全区首个“老幼融合”嵌入式服务示范项目已建成投用,累计服务超过5000人次;在金牛区荷花池街道城隍庙社区,“一老一小一新”服务阵地覆盖周边13个院落,“六大嵌入式场景”组成完整社区幸福“拼图”……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社会工作、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以100个试点社区为基础,谋划推进60个试点社区综合体项目建设。聚焦“急难愁盼”和个性化需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社会”等多元运营模式,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6月底,成都累计完成投资37.27亿元,社区群众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服务“嵌”入微网间
幸福生长“城隍”里
日前,记者一行慕名到金牛区采访,荷花池街道城隍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月当起了现场讲解员。
“作为成都老牌社区,城隍庙社区曾面临‘空间闲置’与‘服务缺口’的双重挑战:辖区28%是老年居民、35%是双职工家庭,老人儿童新就业群体等需求突出。为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将6处闲置空间改造成了2000余平方米的六大‘一老一小一新’服务阵地。”张月说。
据金牛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牛区在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通过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大力包装策划了7个服务高效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成都市2024年拟建设的6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清单中。
“医养结合”的嵌入式养老阵地——城隍庙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前身是四川省地矿局地矿医院,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中心融入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元素,将其改造为集“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于一体的为老服务空间,助餐、助浴、助洁,组织书法、手工等文娱活动,这里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真正把医疗服务“嵌”到老人家门口。
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左邻右舍睦邻坊,原本是地矿大院小区门口的闲置空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在社区的精心打造下,如今变成了社区服务小枢纽和“暖心服务驿站”,有常用药、维修工具包、免费饮水、充电设备、一次性雨衣、“暖宝宝”等,居民和新就业群体的“急难小事”在这里被化解,他们的声音真正被听见、被回应,还链接了“嵌入式服务合伙人”。
在社区大院食堂,成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食堂老板开心地告诉记者:“食堂是社区和我们共建的嵌入式场景,老人一餐两荤两素套餐只要10~12元,比市场价低30%左右;食堂还创新实施‘送餐者积分兑换制度’,每给老人送2次餐可兑换1份食堂的免费盒饭,积分还能累积兑换食堂的特色菜品,目前已有30多人加入送餐队伍。”
地矿大院活动中心是嵌入式文化空间,这个曾经的“单位专属空间”变成了全体居民“共商、共建、共享”的社区公共客厅;城隍庙社区坝坝茶,源于“打通一堵墙”的巧思,居民花2元就能泡杯茶和邻里聊天下棋,一旁的“城隍大舞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或参与其中;“校社联动”的嵌入式托育场景——儿童友好活动空间,为35%双职工家庭解决接送空档难题,还能预约临时托育,解决“应急之需”……
墙上挂的“院落友好导示图”,老照片展示的“地址文化广场”,老人只要10元的平价理发店……行走在城隍庙社区的街边院落,“藏在细节里”的嵌入式服务随处可见,与六大嵌入式服务场景一道,加快建设形成“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暖心驿站提供“歇脚处”,“坝坝茶”打开“议事窗”,儿童友好中心托起“未来梦”……城隍庙里,妙事发生,城隍庙社区一处墙上张贴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地图”,将成都市“从小处着手、贴民心服务”、加快打造“顾老”和“看小”复合型服务社区的生动实践演绎得淋漓尽致。
解忧路上“枫”景好
全龄服务“喜”事多
秋日的锦江区天高云淡、清风徐来,街头巷尾,丹桂飘香,银杏叶像蝴蝶一般翩翩起舞,洒落一地金黄,与城市社区丰富的嵌入式服务场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温暖动人。
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成立于2020年,是锦江区机构改革的产物,数千平方米社区综合体覆盖有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老年大学、青年夜校、产业孵化中心、托育中心、社区食堂等全龄服务场景。枫邻书苑内多种嵌入式服务场景呈现,一棵挂有“萍妹解忧站”“枫邻茶话”服务招牌的木艺枫树让人眼前一亮。
没想到的是,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枫树社区党委副书记倪萍居然是该社区服务品牌之一“萍妹解忧站”的萍妹。“解忧站的故事,能否给我们讲讲?”“可以的,我们社区的每一个嵌入式服务都有故事。”倪萍说。
比如,在辖区上班的居民郑女士,为解决无人带孩子问题,每天早上8点把孩子送到社区嵌入的“苗苗家托育中心”,下午5点下班来接;以前辖区老年居民办老年卡和年审要走很远,社区与锦江邮政、公交集团联动合作嵌入相关服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老年卡和年审等多项业务……
据介绍,枫树社区2023年7月被列入全国首批完整社区试点,近年来,社区以嵌入式服务为核心,聚焦“一老一小”探索建立“党建+”社区红枫合伙人制度,已累积引进合伙人33个,认领服务项目20余项,联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32个。
同时,社区积极探索建立群众需求收集机制,打造“小宋哥聊天社”“萍妹解忧站”等特色服务品牌,“萍妹解忧站”成立以来已为社区群众解决困难和诉求400余件,居民对社区满意度达到98%,成为党建引领下解忧路上亮丽“枫”景线。
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是典型的新市民融合社区,人口3.3万余人,其中老年人4950人、占总人口的近1/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97人,空巢独居老人53人,养老托育曾面临较大压力。
“现在生活在这里,我感觉到特幸福!”今年68岁的易阿姨说,“主要是我们社区人情味很浓。过去大家相互都不爱搭理、有戒心,现在不管哪家有困难大家都热心帮助,邻里之间很信任。我觉得邻里之间能建立这种情感太难得了,是社区建立起来的凝聚力,通过各种活动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
事实的确如此。据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付清华介绍,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喜为邻里,乐享生活”为主题,将1.8万平方米社区综合体打造成为“一站式”全龄服务平台,布局“5中心7空间”,一体化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幼有善育、青有所为、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全龄段、全时段无边界服务。
社区创新“公益+商业”业态配置机制、“社区+公司”运营管理机制、社区商业反哺公益机制等三项社区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吸纳社会资本5000万元,新注册法人17家,预计每年增加财政收入370万元,社区公司年收入可达120万元,成功实现社区服务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
政企携手探新路
“老幼融合”在鱼凫
老有所乐,幼有所托,是幸福生活的最暖底色。温江区在这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
“我们结合‘南城北林’的空间结构和‘南密北疏’的人口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将温江这座百万人口城市按照5万~10万人标准划分为19个公服片区,创新部署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全力建设“幸福温江·美好之城。”温江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位于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的黑籽儿老幼融合园,记者被一幕幕真情实景所触动:七八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剪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好,是真的好!”今年77岁的骆婆婆提到融和园时热泪盈眶。她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家,每天上午按时来,而且要待5~6个小时,这里不仅能够吃到便宜可口的饭菜,还能和老年人一起拉家常、学剪纸,让我的生活不再孤单。”
“这是我们的团队,每个老师几乎都取得了一岗多证;这是‘银龄课堂’,这儿是我们的‘托大班’,上面有孩子每天的食谱,中午晚上都有几个菜、每个菜多少克、营养搭配等,清清楚楚。托育教室墙上挂着的是每天要填的各种登记表,按照要求是30张,我们增加到了100多张……”对于融合园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情况,融合园负责人牟笑苇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鱼凫路社区有居民1.1万户、常住人口3.2万人,社区“一老一小”的需求与日俱增,一度成为居民的难事、心头事,而国家实施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
据鱼凫路社区党委书记武秉春介绍,黑籽儿老幼融合园最大的特色是社企合作、三方融合、多方赋能,目标是通过“输血+造血”推进“夕阳无忧·朝阳无虞”,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自今年3月正式投营以来,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社区的2500余位老年人和适龄儿童,累计服务人群达到5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