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精准绘制“需求地图” 百个试点社区“全面开花”

2025-09-24 中国发展网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程晖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公共服务惠及居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作为全国首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山东省青岛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嵌入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便民等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普惠+商业”多元化便民服务,让更多居民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规划制度先行,筑牢社区嵌入式设施建设“四梁八柱”

全域普查,精准绘制“需求地图”。青岛市发展改革委联合行业协会、专家团队深入全市100余个社区实地踏勘调研,现场分析研判服务设施建设条件和服务需求,为服务设施建设和功能配置等提出意见建议。聚焦“一老一小”服务短板与需求,通过多纬度了解居民需求,线上开展5326份居民问卷调研,建立社区服务动态需求库。创新“大数据+专家评审”双重筛选机制,科学遴选100个试点社区形成三年建设项目清单,构建全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一张蓝图”。

顶层设计,明晰建设实施路径。青岛市出台《青岛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确立2025~2027年工作目标,明确空间集约化、场景精准化、运营可持续化等六大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连锁化、品牌化、示范化”建设,创新“6个1”保障体系:1套建设方案定框架,1系列标准指引促规范,1揽子支持政策破瓶颈,1批重点项目强示范,1支专业队伍提效能,1批标杆社区树样板。

制度创新,打通政策实施堵点。青岛市横向融合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青岛市托育服务体系规划》《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实施意见》《青岛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计划》等领域政策体系。纵向创新标准体系,修订《青岛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导则》《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创新制定新建住宅养老服务设施“规建移交”实施细则,强化刚性约束,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空间保障。深化行业治理,发布家政诚信体系规划、普惠托位补贴方案等配套政策,构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生命周期”制度护航链。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建设。青岛市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充分与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财政支持一点、上级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方式,确保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正常推进。近两年,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约2000万元支持11个项目建设,争取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奖励资金3000余万元推动20多个项目建设。

创新运营模式,激活社区嵌入式服务可持续运营动能

制度筑基规范运营全流程。出台《青岛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工作指引》,明确运营主体权责、服务标准、监管机制等12类条款,为设施规范化运营提供政策依据。

优选品牌建立服务“短名单”。通过“信用筛查+专家评估”双审机制,从养老、托育等8大领域遴选出70多家优质服务运营机构,优先选择纳入“短名单”的企业入驻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实行动态考核与退出管理机制,保障服务供给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

多元模式适配社区差异化需求。采用专业化运营模式,对多家社区服务设施中的同类功能进行独立连锁化运营;采用综合托管模式,由国企对社区服务综合体进行统一运营,联动其他专业机构提供养老等服务;采用特色化运营模式,打造以老年服务为主的“老年食堂+老年养护+老年休闲”或者以儿童为主的“托育中心+托管服务+成长驿站”社区服务设施。

标准管控筑牢质量生命线。实施“四统一”强监管机制,统一标识系统、统一数字监管、统一公示制度、统一考评体系。

标杆示范引领,打造社区嵌入式服务“青岛方案”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空间与功能双升级。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有限的社区,统筹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集约利用社区存量资源,创新“公益+普惠+商业”多元化便民服务,聚焦文体娱乐、政策咨询等公益项目,提供托育养老、家政便民等普惠服务,商业区同步提供生鲜蔬菜、网红餐饮等社区便民服务,实现功能互补共生。市南区八大湖邻里中心围绕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精准导入特色商业与社区便民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服务,构建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激活红色资源服务效能,发挥社区退休专家、老师、退役军人的带头作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坚持品牌驱动,打造标准化运营服务体系。在崂山区秦岭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入全省首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家政服务品牌“爱心大姐”。

坚持全龄友好,构建社区服务精准供给矩阵。针对“一老一小”不同群体需求,精准设置服务功能,充分满足群众所需。同时,创新普惠服务包,与人社部门、街道办共同设置“就享家”,提供创业就业服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与理工大学共建就业孵化基地,已培训社区青年20余人,成功孵化创业项目;与海尔小神兵合作推出“1小时响应、3公里覆盖”的家政维修服务,月均服务量超200单。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免费提供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10余项公益服务。

鼓励多元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运营机构发挥资源优势,与外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合作,共建“社区服务资源池”。探索推行爱心卡积分体系,居民参与活动组织、邻里调解、志愿服务等可获得爱心积分,积分可用于享受普惠服务。